从春晚上引发热议的机器人秧歌,到民营经济座谈会上的C位……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带来的震撼还在继续。
近日,金融机构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报告,并罗列了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股票名单。
上榜企业按照人形机器人的构造被划分为三大类:“大脑”(半导体/软件)供应商、“身体”(工业组件)供应商,以及“集成商”(整机制造)。
这其中,共有35家中国企业(注:企业数量不重复计数)杀进了全球人形机器人100强。
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一直都是人工智能最热的两个领域。
尤其是,自2022年特斯拉Optimus亮相后,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也在不断提速。
比亚迪、小鹏、广汽等车企纷纷下场布局,华为、小米、英伟达等均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产业。同时,一批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和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快速崛起,业内产品不断上新。
与此同时,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上海、深圳城市纷纷出招,抢占产业高地。
青岛也加足马力跑步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甚至将人形机器人作为创新型10+1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的20个细分赛道之一。
理论上说,青岛智能家电、大健康乃至未来的养老产业等,都可以与家庭服务机器人产生良好耦合效应。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模型、芯片制造、软件操作等前沿技术的成熟,也为青岛在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融合与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具体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来说,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具身人形机器人仍处于研发阶段。
要想让一个机器人去模仿人类进行各种动作和行为,然后再通过精确的全身运动控制和泛化的manipulation,除了成熟的人形机器人本体之外,还需要有真正的通用泛化的机器人具身大模型来驱动,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对于青岛来说,略显尴尬的是,在更强调智力和资本的人形机器人布局中并没有任何优势,同时在应用场景中又因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不够成熟面临着进退两难境地。
显然,青岛不能简单沦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或者生产基地,而是要想方设法将研发创新与应用测试(而不是基础创新)相关的平台引入青岛,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比亚迪在2022年就成立了具身智能研究团队,研发出了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以及类人形机器人等多种产品。
2023年8月,比亚迪出资近200万,投资稚晖君的“智元机器人”。
小米是和特斯拉同时期入局的玩家。2022年8月,小米发布了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 One,支持家庭护理、陪伴等多种场景。
小米宣布正在推进人形机器人CyberOne在自家制造产线上分阶段落地工作。
优必选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进入东风柳汽、吉利汽车、蔚来等车厂实训。
去年10月,优必选发布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该机器人已进入比亚迪汽车工厂实训,并首次与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等协同作业的工业场景解决方案。
前不久,数十台Walker S1应用“群体智能”技术,在宁波极氪5G智慧工厂亮相,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
随着工业场景的加速落地,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量产趋势也开始显现。
包括智元、宇树科技等在内的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业,已经陆续启动了人形机器人的小规模生产。
比如,去年年底,智元机器人宣布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2025年1月6日,智元机器人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
同期,华为与赛力斯启动通用人形机器人合作项目,计划于2025年实现2000套机器人量产。
据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步入量产元年,但这并不代表人形机器人能实现规模化应用。
不过,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国内人形机器人还处于初级阶段,所谓的“大爆发”,更多的是体现在示范性量产和局部场景应用,而非全面商业化。
要实现真正的规模化与商业化落地,还需要解决技术瓶颈、产业链成熟度不足、成本居高不下、应用场景局限、生态建设与标准缺失等诸多问题
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相对完整,覆盖了整机、核心零部件、软件系统等主要环节。其中,核心零部件配套强,是浙江的显著优势。
浙江汽车零部件制造覆盖全产业链,汽车生产所需要的一体化关节、减速器、丝杠等,也是人形机器人的配套。
以宁波为例,宁波是国内少有的,在机器人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三大件”都有布局的城市。
2023年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简称“创新中心”)落地宁波,正是看中了当地快速响应的配套能力。
据了解,目前,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30%左右的核心零部件,都能在宁波找到供应商。
以北京为例,2023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200亿元,企业数量超400家,聚集了银河通用、魔法原子、星动纪元、优必选、理工华汇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
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源地之一,北京聚集着1.23万名优秀的AI人才。其中,在海淀区,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占到了北京的80%以上。
这也导致去年以来,“北上”成为宇数科技、星海图等顶级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一致动作。
1月,海尔智家成立全资子公司海尔兄弟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
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增至1亿元。
3月,海尔智家及其子公司青岛海尔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青岛乐创无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
企查查显示,三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均涉及“智能机器人”。
此外,早在2024年7月2日,优必选与一汽-大众日前达成合作,双方将在一汽-大众的工厂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深度应用,打造高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生产线及汽车超级无人工厂。
目前,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已进入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训”,进行车辆质检工作。
今年2月,海尔还并购了上市企业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加码工业机器人赛道。
在市级层面,青岛市长任刚刚刚带队在北京走访了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只有在引进研发创新平台的前提下,青岛的应用场景才有价值。
前不久召开的是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特别指出,要坚持场景牵引,在交通运输、康养服务等重点领域开放更多应用场景,以场景引项目、带产业。
应用场景开放看起来是最容易的事情,但现实操作中远比想象的要难得多,对于前沿产业来说,场景开放实际上是一个测试-反馈-修改-完善的过程,需要研发创新环节与关键产业链密切配合。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青岛不断完善人形机器人关键产业布局的过程。
来源:青记
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专业好文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所发文章仅供参考交流,非商用。若内容、设计、字体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立足本地 深耕跨境
聚焦服务 平台运作
我们致力为全市各级政府、园区、企业和全球企业家朋友提供在烟发展投资选址、战略咨询、投融资、人才引进、技术转化、合资合作等全方位覆盖的资源、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如有合作需求,敬请联系我们!
电话:0535-6518123
邮箱:ytgcyf@163.com
网址:www.investorcircle.cn